close
苗族
苗族姑娘吹起蘆笙,
喜迎八方來賓
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、廣西大苗山、海南島及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雲南、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。人口739. 8萬(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),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。
在中國古代典籍中,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,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“南蠻”的氏族和部落。
苗族青年在表演傳統舞蹈
苗族有自己的語言,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。分三大方言:湘西、黔東和川黔滇。1956年後,設計瞭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。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,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。
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,尤以飛歌、情美國商標檢索歌、酒歌享有盛名。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。
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,以狩獵為輔。苗族的挑花、刺繡、織錦、蠟染、剪紙、手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,馳名中外。其中,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。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,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。
苗族“跳花節”。“跳花節”
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
的文化盛會,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。
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。較大的節日是“西松”(祭祖),每年秋後舉行一次。鬥牛(牛鬥牛)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,每年正月、端陽、火把、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。
苗族的禮儀有:客人來訪,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,若是遠道來的貴客,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。吃雞時,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,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。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,即由傢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,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,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。有的地方還敬“牛角酒”、“梳子肉”,客人一一接受,主人最高興。如客人酒量小,不喜歡吃肥肉,可以說明情況,主人不勉強,但不吃飽喝足,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。
建國後,先後成立有: 美國商標註冊
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(1952年7月1日)
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(1952年11月26日)
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(1954年11月11日)
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(1956年7月23日)
貴州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(1956年8月8日)
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(1956年11月30日)
湖南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(1957年9月20日)
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(1958年4月1日)
貴州鎮寧佈依族苗族自治縣(1963年9月11日)
貴州紫雲苗族佈依族自治縣(1966年2月11日)
貴州關嶺佈依族苗族自治縣(1981年12月31日)
貴州黔西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(1982年5月1日)
四川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3年11月7日)
四川酉陽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3年11月11日)
湖北鄂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(1983年12月1日)
四川彭水苗族土傢族自治縣(1984年11月10日)
四川黔江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4年11月13日)
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(1985年)
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(1985年)
兩位苗族婦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紙。貴州省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制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。1000多年來,當地苗族群眾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,以當地豐富的樹皮、杉根來制作白皮紙,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《天工開物》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似,保持瞭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
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,均以大米為主食。多先把稻谷曬幹(或炕幹)倒入碓中舂去米糠,現舂現吃,每次舂3—5斤。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、水力碾米瞭。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—7倍的水煮,半熟後社潷去米湯,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。也有將包谷、小麥、小米摻入一起煮、蒸的。包谷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狀食用。多把面粉用水和勻後,倒入水甑,蒸熟作為主食,廣西、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“面面飯”。四川省境內的苗族,把用小麥、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。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,就原鍋文火焙幹、脆,然後磨成粉,炒熟作為日常主食。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,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征。食用糯米時,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,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,用錘捶打成泥,再用手扯成小圓團,以木板壓平,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,隨時換水,可存放4—5個月,吃時燒、烤、炸均可。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。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,打成漿狀,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制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,呈金黃色即可。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,味道更為鮮美。
苗族傳統服飾
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,常見的蔬菜有豆類、瓜類和青菜、蘿卜,肉食多來自傢畜、傢禽飼養,四川、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,有“苗族的狗,彝族的酒”之說。狗肉性熱,有暖腹健胃,強食滋補的作用。苗傢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,多是茶油和菜油。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,有的地區甚至有“無辣不成菜”之說。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,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,煮成“連渣湯”;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,然後點石膏水做成“菜豆腐”,都是下飯的日常菜。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,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,蘸各種“蘸水”吃。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,用以待客。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,酸湯傢傢必備。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,放入瓦罐中3—5天發酵後,即可用來煮肉,煮魚,煮菜,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、木薑,開胃爽口,幫助消化。夏天在黔東南,客人進門,主人總先送上酸湯,喝罷頓覺酸涼解渴。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。苗族的食物保存,普遍采用醃制法,蔬菜、雞、鴨、魚、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。湖南的苗族把這醃制食品的方法稱為“鮓”。苗族幾乎傢傢都有醃制食品的壇子,統稱酸壇。醃制豬肉前,先將鮮肉切成大塊,然後一層肉、一層鹽,層層相壓。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,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,和肉塊一起擦搓,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,把壇口密封,隨吃隨取。用此法醃制的肉類,一般可保存1─2年。酸壇還可醃制酸魚、酸菜。此外,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傢畜、傢禽肉。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,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,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。熏幹水分,便取下儲藏。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,常用於待客,並能儲藏2—3年不變質。
苗族婦女錦雞造型的銀頭飾
苗族釀酒歷史悠久,從制曲、發酵、蒸餾、勾對、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。咂酒別具一格,飲時用竹管插入甕內,飲者沿酒甕圍成一圈,由長者先飲,然後再由左而右,依次輪轉。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,直至淡而無味時止。咂酒一經開壇,剩酒無論濃淡,均不復再用。逢年過節,傢傢還都做糯米甜酒。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。制作時,先將油、鹽、薑、茗茶入鍋同炒,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,然後濾渣,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、花生、米花或糯米的碗裡,適當地加些蔥花、蒜葉、胡椒粉和山胡椒後,即可飲用。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(又稱百果茶)。除茶外,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。
苗族同胞舉行苗傢火龍
鬧元宵活動。貴州省黔東
南臺江縣舞火龍活動
已有數百年歷史。
節慶、禮儀、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,崇拜自然,祀奉祖先。節日較多,除傳統年節、祭祀節日外,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。如:吃鴨節、吃新節、殺魚節、采茶節等。過節除備酒肉外,還要必備節令食品。如:吃鴨節時,傢傢都要宰鴨子,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;在吃新節時,要用新米做飯,新米釀酒,就連菜和魚,都要剛摘、剛出塘;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,由婦女帶上飯、臘肉、香腸等酒菜,等在河邊,隻要捉到魚,即燃起篝火,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。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。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,歷時三、五天或十五天。年前,各傢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,除殺豬、宰羊(牛)外,還要備足糯米酒。年飯豐盛,講究“七色皆備”、“五味俱全”,並用最好的糯米打“年粑”。互相宴請,互相饋贈。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“吃牯臟”,又稱“祭鼓節”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,十三年一大祭。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,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,跳蘆笙舞,祭視先人。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,以求增進感情,傢庭和睦。糯米飯是苗族節慶、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,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。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;舉行婚禮時,主婚人還要請新郎、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;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,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。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、酸肉、酸魚,否則視為失禮。迎接貴客時,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。婚禮上,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。
典型食品主要有:血灌湯、辣椒骨、苗鄉龜鳳湯、綿菜粑、蟲茶、萬花茶、鮓、搗魚(也吃酸湯魚美國商標申請流程)等。
分享到
【字體:大中小】【打印】【發表評論】【推薦】【糾錯】【關閉】
{編輯:程榮}
苗族姑娘吹起蘆笙,
喜迎八方來賓
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、廣西大苗山、海南島及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雲南、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。人口739. 8萬(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),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。
在中國古代典籍中,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,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“南蠻”的氏族和部落。
苗族青年在表演傳統舞蹈
苗族有自己的語言,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。分三大方言:湘西、黔東和川黔滇。1956年後,設計瞭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。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,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。
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,尤以飛歌、情美國商標檢索歌、酒歌享有盛名。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。
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,以狩獵為輔。苗族的挑花、刺繡、織錦、蠟染、剪紙、手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,馳名中外。其中,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。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,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。
苗族“跳花節”。“跳花節”
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
的文化盛會,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。
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。較大的節日是“西松”(祭祖),每年秋後舉行一次。鬥牛(牛鬥牛)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,每年正月、端陽、火把、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。
苗族的禮儀有:客人來訪,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,若是遠道來的貴客,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。吃雞時,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,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。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,即由傢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,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,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。有的地方還敬“牛角酒”、“梳子肉”,客人一一接受,主人最高興。如客人酒量小,不喜歡吃肥肉,可以說明情況,主人不勉強,但不吃飽喝足,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。
建國後,先後成立有: 美國商標註冊
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(1952年7月1日)
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(1952年11月26日)
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(1954年11月11日)
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(1956年7月23日)
貴州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(1956年8月8日)
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(1956年11月30日)
湖南湘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(1957年9月20日)
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(1958年4月1日)
貴州鎮寧佈依族苗族自治縣(1963年9月11日)
貴州紫雲苗族佈依族自治縣(1966年2月11日)
貴州關嶺佈依族苗族自治縣(1981年12月31日)
貴州黔西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(1982年5月1日)
四川秀山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3年11月7日)
四川酉陽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3年11月11日)
湖北鄂西土傢族苗族自治州(1983年12月1日)
四川彭水苗族土傢族自治縣(1984年11月10日)
四川黔江土傢族苗族自治縣(1984年11月13日)
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(1985年)
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(1985年)
兩位苗族婦女正在制作彩色皮紙。貴州省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制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。1000多年來,當地苗族群眾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,以當地豐富的樹皮、杉根來制作白皮紙,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《天工開物》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似,保持瞭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
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,均以大米為主食。多先把稻谷曬幹(或炕幹)倒入碓中舂去米糠,現舂現吃,每次舂3—5斤。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、水力碾米瞭。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—7倍的水煮,半熟後社潷去米湯,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。也有將包谷、小麥、小米摻入一起煮、蒸的。包谷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狀食用。多把面粉用水和勻後,倒入水甑,蒸熟作為主食,廣西、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“面面飯”。四川省境內的苗族,把用小麥、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。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,就原鍋文火焙幹、脆,然後磨成粉,炒熟作為日常主食。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,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征。食用糯米時,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,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,用錘捶打成泥,再用手扯成小圓團,以木板壓平,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,隨時換水,可存放4—5個月,吃時燒、烤、炸均可。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。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,打成漿狀,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制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,呈金黃色即可。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,味道更為鮮美。
苗族傳統服飾
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,常見的蔬菜有豆類、瓜類和青菜、蘿卜,肉食多來自傢畜、傢禽飼養,四川、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,有“苗族的狗,彝族的酒”之說。狗肉性熱,有暖腹健胃,強食滋補的作用。苗傢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,多是茶油和菜油。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,有的地區甚至有“無辣不成菜”之說。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,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,煮成“連渣湯”;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,然後點石膏水做成“菜豆腐”,都是下飯的日常菜。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,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,蘸各種“蘸水”吃。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,用以待客。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,酸湯傢傢必備。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,放入瓦罐中3—5天發酵後,即可用來煮肉,煮魚,煮菜,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、木薑,開胃爽口,幫助消化。夏天在黔東南,客人進門,主人總先送上酸湯,喝罷頓覺酸涼解渴。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。苗族的食物保存,普遍采用醃制法,蔬菜、雞、鴨、魚、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。湖南的苗族把這醃制食品的方法稱為“鮓”。苗族幾乎傢傢都有醃制食品的壇子,統稱酸壇。醃制豬肉前,先將鮮肉切成大塊,然後一層肉、一層鹽,層層相壓。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,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,和肉塊一起擦搓,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,把壇口密封,隨吃隨取。用此法醃制的肉類,一般可保存1─2年。酸壇還可醃制酸魚、酸菜。此外,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傢畜、傢禽肉。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,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,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。熏幹水分,便取下儲藏。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,常用於待客,並能儲藏2—3年不變質。
苗族婦女錦雞造型的銀頭飾
苗族釀酒歷史悠久,從制曲、發酵、蒸餾、勾對、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。咂酒別具一格,飲時用竹管插入甕內,飲者沿酒甕圍成一圈,由長者先飲,然後再由左而右,依次輪轉。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,直至淡而無味時止。咂酒一經開壇,剩酒無論濃淡,均不復再用。逢年過節,傢傢還都做糯米甜酒。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。制作時,先將油、鹽、薑、茗茶入鍋同炒,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,然後濾渣,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、花生、米花或糯米的碗裡,適當地加些蔥花、蒜葉、胡椒粉和山胡椒後,即可飲用。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(又稱百果茶)。除茶外,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。
苗族同胞舉行苗傢火龍
鬧元宵活動。貴州省黔東
南臺江縣舞火龍活動
已有數百年歷史。
節慶、禮儀、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,崇拜自然,祀奉祖先。節日較多,除傳統年節、祭祀節日外,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。如:吃鴨節、吃新節、殺魚節、采茶節等。過節除備酒肉外,還要必備節令食品。如:吃鴨節時,傢傢都要宰鴨子,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;在吃新節時,要用新米做飯,新米釀酒,就連菜和魚,都要剛摘、剛出塘;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,由婦女帶上飯、臘肉、香腸等酒菜,等在河邊,隻要捉到魚,即燃起篝火,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。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。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,歷時三、五天或十五天。年前,各傢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,除殺豬、宰羊(牛)外,還要備足糯米酒。年飯豐盛,講究“七色皆備”、“五味俱全”,並用最好的糯米打“年粑”。互相宴請,互相饋贈。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“吃牯臟”,又稱“祭鼓節”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,十三年一大祭。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,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,跳蘆笙舞,祭視先人。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,以求增進感情,傢庭和睦。糯米飯是苗族節慶、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,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。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;舉行婚禮時,主婚人還要請新郎、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;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,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。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、酸肉、酸魚,否則視為失禮。迎接貴客時,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。婚禮上,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。
典型食品主要有:血灌湯、辣椒骨、苗鄉龜鳳湯、綿菜粑、蟲茶、萬花茶、鮓、搗魚(也吃酸湯魚美國商標申請流程)等。
分享到
【字體:大中小】【打印】【發表評論】【推薦】【糾錯】【關閉】
{編輯:程榮}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